首 页 法治建设 人民调解 法律服务 社区矫正 安置帮教 队伍建设 他山之石 机关党建 信息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6878个村居都有法律顾问

  •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3-18 11:29:00
  • 服务规范统一专业资金保障机制创新

       北京6878个村居都有法律顾问

      从村居结对律师到村居法律顾问,用了两年时间,北京16个区6878个村居全都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这一过程中,北京实现了从律师志愿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的转型和从律师流动服务向固定专人服务的转型,并通过规范化管理拓展服务深度,借助政府购买服务激活律师参与热情。6878名村居法律顾问把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送进了社区、农村和偏远山区,为百姓解决身边疑难事。

      结对律师升级为法律顾问

      2015年6月,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首经贸中街社区的冯女士求助居委会,因物业公司的原因导致她家厨房管道漏水,整个房子都泡了,冯女士和80岁的老母亲只能生活在阳台上。冯女士一次次找物业公司均未能解决问题。物业公司反而起诉冯女士拖欠物业费。听说社区有免费法律顾问,冯女士就拿着法院传票找到了居委会。

      案子就这样到了社区法律顾问孟宪芹律师的手里。愤怒的冯女士最初一心想和物业打官司。可孟宪芹觉得这事最好协商解决。“我们入户走访,发现母女俩生活质量很低,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问题。”于是,孟宪芹给冯女士提供了详细而专业的法律意见,居委会党委书记宋利萍也帮着联系物业公司调解。最终,物业公司撤诉并同意赔偿,冯女士的一块心病也终于治愈。

      现在在北京,每个遇上麻烦事的村居民,甚至边远山区的老百姓,都能不出村居找到一名村居法律顾问,为自己指点迷津、出谋划策。2015年,北京市16个区6878个村居全部建立“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据北京市司法局律师行业综合指导处副处长梁文辉介绍,这一网络格局的建立经过了两三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一张规模庞大、定制到人的法律服务网。

      梁文辉向记者介绍,2012年以来,北京市司法局组织律师与村居结对开展“法律服务村居行”,为村居民就近提供便捷的公益法律服务,村居法律顾问网络就是在结对律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结对律师到村居法律顾问,是全面的转型升级。管理更加规范,律师服务次数、方式都有规定;队伍也更加专业,人员相对固定,每个村居固定一个法律顾问;而且在资金保障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上,都进行了创新,村居法律顾问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与以往不同。”梁文辉说。

      据统计,一年来,村居法律顾问共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3万人次,举办法制讲座6899场次,代写法律文书6908份,参与纠纷调解11356次,对调解员等人员开展培训15965人次,提供法律援助7438件,为村居委提供法律意见建议7679条。

      规范化管理拓展服务深度

      为冯女士解决问题的孟宪芹是北京市慧海天合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自打2012年首经贸中街社区成立以来,孟宪芹就一直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孟宪芹说,从前“村居行”和社区就是简单签一个服务协议书,对律师如何服务不做要求。从今年开始,协议书升级为正式的服务合同,村居法律顾问的权利义务明确约定在合同里。

      现在孟宪芹每个月都要来首经贸中街社区一趟,平均一个多月还要来讲次课。孟宪芹在社区要干4件事——“讲询调训”:讲就是给居民普法讲课,询是接受法律咨询,调是要调解居民的矛盾纠纷,训则是要对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培训。服务合同还规定,律师提供服务要限时,现场接到村居民具体法律服务需求后,两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对于村(居)委会、居民的电话法律咨询,一般随问随答,疑难问题不超过两个工作日。

      每次服务完,孟宪芹都要在市司法局统一制作的一本黑色小册子上记下自己服务的时间、地点、内容。接受服务的村居委会也要记录一份,区司法局会通过电话回访、比对记录等方式进行监督。

      据梁文辉介绍,为了管理对村居法律服务顾问队伍,市司法局采用对接律所的方式开展工作,先由市司法局通过招投标方式筛选优秀律师事务所组建资源库,各区司法局从中择优确定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需与村居委会签订服务合同,再报区司法局备案。此外,村居法律顾问的队伍也更专业。从前“村居行”律师与社区结对,律师资源不足的区采用配备“AB角”模式,A角是执业律师,B角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公证员等担任,“AB角”一起服务村居。“现在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都是执业律师,B角全部退出换了A角,专业化大大提高。”

      随着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律师的力量正在逐渐下沉。越来越多的法律顾问开始走入居民家中,这被称为“入户式”服务。市司法局还大力推广“定点式”“网络式”“会诊式”等服务类型。“以往结对律师服务村居大多是‘面’上服务,很难往‘点’上深入,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梁文辉说。

      政府购买服务激活参与热情

      建成村居法律顾问网络,北京走的是一条远郊区县先行先试的路子。2013年,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等6个远郊区开始试点。“公益法律服务就得从律师去得少、律师资源贫乏的地方入手,基层、村居法律服务相对缺乏,恰恰又是矛盾初发、高发,法律服务需求比较多的地区。”梁文辉说。

      梁文辉坦言,村居法律顾问网络建设的资金保障是一大难题。“结对律师没有补贴,律师需要花费时间、经历,连路费、餐补都没有,律师积极性必然受影响,服务效果肯定也不好。”

      如何调动律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北京市司法局协调北京市财政局,将村居公益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项目,再与市政府采购中心建立村居公益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资源库,全市共有539家律师事务所具备服务资格。每位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律师一年将获得4000元到9000元不等的资金补贴。“事实证明,‘公益+补贴’方式符合工作实际,资金保障之后,律师的服务热情提升也较为明显。”梁文辉说。

      确保服务质量,还得要靠考核。北京市司法局专门制定量化考核办法,建立区司法局、司法所、村(居)委会“三方”考核评价机制,接受法律服务的村居民要对服务评价打分。律师上门服务少1次的,扣5分,服务律师上门服务工作记录不全,发现1次扣5分。“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的才发放相应补贴。考核不合格的,就不能继续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梁文辉说。

      梁文辉透露,下一步,他们希望村居法律顾问服务能向纵深立体化拓展,利用“互联网+”模式,吸引更多律师服务村居,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